失眠熬夜减寿,哈佛医学院发现让因失眠熬夜减少的寿命100%恢复正常新方法

  尖端生物科技的爆发让以往的科幻情节走进现实,比如,熬夜10天损失的寿命竟还能100%补回、年轻脑脊液可使衰老小鼠大脑年轻化……近日,哈佛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Dragana Rogulja在《细胞》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:口服3种抗氧化剂使因熬夜减寿50%的“失眠动物”寿命恢复正常,这一突破引起了科学界的激烈讨论。

口服3种抗氧化剂使因熬夜减寿50%的“失眠动物”寿命恢复正常

  1964年,在斯坦福大学睡眠研究中心,美国高中生兰迪·加德纳创造了“连续11天不睡觉”的吉尼斯世界纪录。他作为志愿者参与了一项“熬夜研究”——在不用药的情况下,被迫保持不睡觉的状态。NMN

  第1天,年轻气盛的青年表现得十分轻松;2天以后,他开始胸闷、暴躁;接下来,他出现了剧烈头痛并逐渐神志不清,直到完全失去独立活动能力;到了第11天,兰迪到达了肉体极限、陷入昏迷。

美国高中生兰迪·加德纳创造了“连续11天不睡觉”的吉尼斯世界纪录

  兰迪的案例随处可见,2014年,3位中国球迷在连续观看巴西世界杯比赛长达3天3夜后暴毙身亡。

  熬夜会发生什么?自21世纪以来,科学家们在归纳了大量类似现象后发现,“长期睡眠不足会使寿命显著缩短”,对于其产生原因却始终不明确,直到哈佛医学院首次提出:服用一种被广泛用于“逆转衰老”的NAD+ (细胞修复与能量代谢的关键分子)提升技术,让“失眠动物”的寿命成功延长了100%,才由此揭开了熬夜“减寿”背后的机制。

  而研究人员使用的NAD+提升技术,正是目前高净值人群广泛流行的瑞维拓的关键技术之一。该研究还表明,可发挥类似作用的还有硫辛酸(一种处方药)和褪黑素(调节睡眠的一种激素)。

  哈佛医学院发现让“失眠动物”寿命100%恢复正常的新方法

  哈佛研究团队为了让实验对象——果蝇“失眠”,首先对它们的“失眠神经”进行刺激,使其无法进入睡眠状态,结果这些实验对象通通成为了寿命缩短50%的“短命果蝇”。

  然而,在实验进行到第10天时,一旦停止对果蝇的睡眠进行剥夺,它们将和正常果蝇一样长寿;但是,如果继续让其失眠,果蝇们就会爆发出批量死亡现象。这表明,果蝇的熬夜损伤在第10天积累到峰值。

  经过一番全面检测,Dragana团队最终发现,熬夜减寿的关键原因在于长期不睡觉产生的大量有害活性氧化物(ROS),会在肠道中不断堆积,最终加剧DNA损伤和细胞死亡,值得注意的是,这种损伤累积正好在第10天达到高峰。

熬夜减寿损伤累积正好在第10天达到高峰

  因此,哈佛研究小组大胆推测,是否通过降低ROS水平就可修复熬夜造成的损伤积累?

  果不其然,一共有11种抗氧化剂成功逆转了这一损伤积累,并延长了熬夜动物的寿命,其中,效果最为显著的是NAD+、硫辛酸和褪黑素。结果显示,NAD+水平提升后,“短命果蝇”们的寿命相比对照组实现了翻倍延长。

  但值得注意的是,在本实验中,果蝇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它们可以直接口服NAD+分子来进行补充,而以往哈佛等研究表明,人类只能通过口服NAD+前体分子进行吸收转化,从而提升NAD+水平。

NAD+ 水平提升使65岁老人多项年龄指标“逆生长”

  东京大学临床结果:NAD+水平提升使65岁老人多项年龄指标“逆生长”

  DNA损伤和细胞死亡不仅会因为熬夜而加速积累,其在年龄增长过程中的不断累积也是近年来的主流衰老学说之一,这也是市面上广泛普及的衰老抑制产品瑞维拓的理论支持之一。

  在这一实验中使“失眠动物”减半的寿命恢复正常的NAD+,除了能有效清除体内的ROS等有害物质外,也因其显著的衰老抑制效应而被《自然》《细胞》等顶级期刊列入“最具价值的衰老干预技术”第一梯队。

  2013至2022年,哈佛医学院衰老生物中心主任大卫·辛克莱尔在动物实验中证实了提升NAD+水平可使寿命实现30%-130%的延长,此外据华盛顿大学、东京大学等临床试验结果显示,NAD+水平提升使65岁老人的多项生理指标显著“年轻化”,甚至连听力、肌肉力量都向逆龄水平发展。

哈佛医学院

  这一信息在2018年首个成熟型NAD+提升技术实用化产品瑞维拓面世后,在全球高净值圈引发持续传播,随后,发现“衰老干预领域2000亿市场价值”的股神巴菲特旗下McLane推动了这一产品在中国京东、天猫等跨境电商平台的落地。

  2022年5月,哈佛大学、“全球第一医院”梅奥医学中心联合数家原研药企创立了麦克斯科学(MaxScientific)公司,并推出首个同时整合了哈佛NAD+提升和梅奥希诺裂技术的瑞维拓4代,联合应用了这两大“逆转衰老”原研技术的新一代科技红利,其售价也从首代的3000元降至如今的2000元以下,走进更多的中高净值家庭。

  尽管其“抗衰”热度节节高涨,不过,哈佛Dragana教授强调:科学家对熬夜危害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,“熬夜减寿”的诱发机制还可能涉及免疫系统紊乱、大脑损伤等,因此“仅靠一两种物质就能彻底抵消熬夜危害”的说法不够严谨。

  但不管怎样,这些前沿突破都正在为人们徐徐打开生物科学应用的新前景。